太行工业学校是在极端困难的抗日战争环境中诞生,办学的三年,正处于战争最残酷、生活最艰难的时期,经历了日军七次残酷的“扫荡”。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学校制订了两套计划,平时的教学计划和战时的反扫荡计划。学校还建有一支武装自卫队,队员平时在教学班里学习,并抽时间进行军事训练。战时即按自卫队编制集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反扫荡中,全校师生展现了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展现了百折不挠、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展现了与抗日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团结互助的鱼水情深。
黄崖洞抢运物资
1942年2月初,日本鬼子进行年关扫荡,目标是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是抗战时期华北敌后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它的发展使日本侵略者感到恐惧。面对敌人的扫荡,工校师生随军工部转移到黎城县白寺峧村,距离黄崖洞兵工厂十多公里。
敌人到达前,水窑一所(黄崖洞兵工厂)的职工把机器埋好后转移,却将一大批黄色炸药、锋钢、锯条、锉刀、钢丝等物资器材留在黄崖洞里,这些东西是根据地的稀缺物资,是同志们历尽艰险从敌占区搞来的,决不能遭到敌人破坏或抢夺。彭总指示军工部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把这批器材抢运出来。时间紧迫,敌情严重,军工部刘鼎部长决定派工校教务主任李非平带领工校自卫队前往黄崖洞完成这项任务。
工校抽调100名政治好、身体壮的共产党员组成战斗队,此时攻打黄崖洞的敌人已经从后山上下来,距离黄崖洞很近了。李非平决定下午4点出发,走小路翻山越岭抵达黄崖洞。自卫队的学员们不畏艰险、不顾疲劳,连夜将这批物资从黄崖洞中抢救出,背着这批物资从黄崖洞南口出来。此时,必经的一座吊桥已经被敌人破坏,队员们只能解下裹腿连接成绳索,从悬崖上将物资和人员索降下来,等将全部物资运到沟口时天已大亮。自卫队冒着生命危险,英勇顽强地完成了这次抢救贵重器材的任务。
十字岭生死突围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最困难、最危急阶段,尤其是华北敌后军民所处的形势更为严峻。5月初,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集中优势兵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和“梳篦战术”的大扫荡,把摧毁八路军总部和主力129师作为攻击重点。太行山根据地著名的十字岭突围战激烈打响,局势异常危险。面对日军陆空精锐部队的围追轰炸,彭德怀、左权认为统一行动目标太大,决定分路突围。
19日下午,工校师生在辽县泽城紧急集合,随军工部向东转移,晚上宿营尖庙村。学校自卫队班长杨瑞峰后半夜换岗时发现敌情,危急之刻鸣枪示警,学校连夜转移,敌人偷袭扑了个空。
25日,八路军总部、鲁迅艺术学院、新华社等机关所在地辽县十字岭四周发现了敌情。此时,工校师生也转移到了这里。
太行工校共有一百多人,还有21名女生,突围起来非常困难。为了跳出包围圈,工校师生分路突围、各突围队伍排成一行,拉开行军距离,一旦前方有不测,后面的队伍可以立即向其他方向转移。突围中刘致中副校长以身殉职、壮烈牺牲。普二班班长、共产党员吴剑英带领几位女同学往山沟里转移,因为情况不明,怕同敌人遭遇,他对大家说:“我在前面探路,你们在后面跟着,拉开距离,如果我遇到敌人就拉响手榴弹,你们听到响声就向后转”。走在前面的吴剑英果真遇到了敌人,很快被敌人包围,他毫不犹豫拉响手榴弹壮烈牺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同学们的安全突围。
十字岭突围战,八路军总部痛失优秀的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太行工校牺牲了副校长刘致中和普二班班长吴剑英。他们和左权将军以及无数的抗日英烈以身殉国,用热血捍卫民族尊严,在太行工校的历史上写下了浩气长存的一页!太行工校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军工报国的红色基因将永远镌刻在这所学校的使命担当里。
宋大爷保护5个“小八路”
1942年,日军对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频繁扫荡,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一年。当时军工部职工子弟无处上学,太行工业学校就组织了子弟班,包括郭清俭、刘国梁、马琏、王银生等人,平时各班组分别带一名子弟班学生。
学校反扫荡转移到武乡左会村时,因敌情紧急,李非平和厉瑞康等校领导商议决定让学员宋贵珍带着体弱多病的5名小同学到老家黎城县显王庄隐避。宋贵珍的父亲宋大爷让5名“小八路”剃成老乡的光头,带到山上一个山洞中,和自己的家人一起隐藏起来。
后来,因山洞人太多,既不太方便又不太安全,宋大爷就将5人转移到了另外一个更为安全的山洞,山洞位于半山腰,是宋大爷自己挖出来的,洞口用石块垒堆封闭。一次,在这里听到鬼子在山坡附近活动,不过没发现洞口。5人在洞里又饿又渴,大气也不敢出,一直等到晚上,鬼子才离开。
此后,宋大爷提着一罐水来给他们送水。送水路上,迎面碰上鬼子,宋大爷头上被鬼子刺了一刀,鬼子为了抓活的,并没有开枪射击,宋大爷因熟悉地形跑得快,摆脱了鬼子的追捕。当晚,宋大爷又领着5人转移到一处更隐秘的天然山洞,山洞位于山崖上,高出地面十七八米,宋大爷用绳子将他们一个个拉上山洞,又放了一罐子水才离开。
十多天转移了三个隐蔽山洞,鬼子终于停止了搜捕几个小八路的行动,离开了村子。在宋大爷的掩护下,5个小八路安然无恙。
不幸的是,宋大爷家人隐身的山洞被敌人发现,宋贵珍的姐姐被敌人用刺刀杀害。宋大爷舍身舍家的救命之恩永远留在了小学员刘国梁的心里,太行山根据地的人民对太行工校学员的救助谱写了一曲永志难忘的军民鱼水情。
一顿饺子辗转百余里
太行工校办学的三年,正处于战争最残酷、生活最艰难的时期。据温庄村的老党员张三女老人回忆,当年工校的师生们生活很艰苦,吃着高梁皮和玉米煮的饭,时常饥一顿饱一顿,还不时要躲避鬼子和汉奸的搜捕。有人自己装个小口袋,里面放点辣椒面,吃饭时放在碗里,算是改善伙食。师生们抱着抗日到底、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继承和发扬了“抗大”革命传统,战胜了种种困难。
1943年春节,学校特意买来十多斤肉,准备包一顿饺子吃,给大伙改善一下伙食。正当师生们喜气洋洋地把肉洗干净,切成小块时,哨兵报告说:“一百多日本鬼子来扫荡了”,敌情危急,自卫队的战士们就用刺刀挑着肉,立即转移。
师生们甩掉敌人,来到了60里外的一个小村庄,便把刺刀上的肉集中起来,准备剁馅、和面、包饺子。但哨兵很快又来报告:“敌人又追上来了”,师生们不得不再次转移。一位学员风趣地说“鬼子的鼻子还真是灵敏啊,跟在我们后面紧追不舍,大概是闻到香味了吧,嘴巴馋得直流口水,那我们就好好捉弄捉弄他们”。在大家的笑声中,师生们带着剁好的馅、和好的面又赶了70多里路,终于甩掉了鬼子兵。
春节吃一顿饺子辗转了一百多里地,这仅是工校师生在烽火燃烧的太行山上所经历艰难困苦的一个缩影。但他们机动灵活的战术,乐观的革命精神,无畏无惧的斗争不仅是太行工校师生们的精神写照,也是整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精神写照。
停课大生产工校停办
1942年到1943年,整个华北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旱灾造成太行山根据地粮食产量下降,物资极度匮乏,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不断的扫荡蚕食和三光政策,边区人民生活极端艰难。太行工校师生一手拿书,一手拿枪,农忙时节还拿起锄头和根据地军民一起通过大生产的方式来进行抗旱减灾。
1943年,是太行山区遭受严重干旱的第二年。工校师生积极响应八路军总司令部的号召,开荒5.3×104m2以上(80余亩),深秋抢种蔬菜,共收萝卜、蔓菁3800多kg。为了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吃粮标准也由每人每天750g(当时的16两/斤制的24两)自动降到437.5g(当时的16两/斤制的14两)。粮食少了就用野菜和树叶合煮充饥,生活非常艰苦。
1943年6月14日,敌人进占蟠龙镇,距太行工校驻地温庄只有4公里,学校的情况雪上加霜,安全受到了直接威胁。因此,学校决定撤离温庄,迁移到黎城县井上村一带,从此学校停课渡荒。
9月初,朱德从延安致电彭德怀,欲从晋东南抽调技术力量支援陕甘宁边区的兵工建设。八路军杨立三副参谋长批示军工部:太行工校原则上开赴延安。工校闻令而动、奉命停办,由教务副主任高广平带队,多数人奔赴延安,少数人继续留在太行山根据地从事兵工生产。
太行工校办学三年,为我党我军培养了近400名工业管理干部和初、中级技术人员,这批学员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同志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国防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骨干。
(樊毓编辑供稿)